- Sep 16 Thu 2010 13:56
仲芸第一次坐螃蟹車
- Sep 15 Wed 2010 12:00
再回高雄吃阿路小花豆花
- Sep 10 Fri 2010 11:14
阿路小花的由來終於水落石出
- Sep 06 Mon 2010 21:33
Seated Nude with Pedestal
- Sep 04 Sat 2010 12:44
上嘒的創作~爸爸的鬍子
- Aug 26 Thu 2010 21:46
期待已久的"貝恩嬰兒泡泡香浴露"終於來了
- Aug 24 Tue 2010 02:17
回高雄吃阿路小花豆花
- Aug 18 Wed 2010 22:55
電影不用3D,簡簡單單就夠
- Aug 10 Tue 2010 09:50
大狗影片和[ 叫我T魔師!T-shirt設計賽 ]
- Jul 30 Fri 2010 10:29
一窩瘋開演唱會是誰辛苦為誰忙?
- Jul 28 Wed 2010 14:51
上嘒參加『一張發票、一個銅板』幫助遠地就醫重症兒童活動
- Jul 27 Tue 2010 16:34
豬頭皮為晴天娃娃配樂
- Jul 27 Tue 2010 15:53
Raining pleasure
- Jul 23 Fri 2010 13:39
貧民百萬富翁~多年以後首次入戲院觀看的電影
- Jul 16 Fri 2010 03:52
姐姐和妹妹要相親相愛

- Jul 15 Thu 2010 09:48
姊姊玩火車
姐姐把火車與捷運的概念結合在一起
- Jul 15 Thu 2010 01:48
小兔是我們家的狗 已經很老了
- Jun 24 Thu 2010 15:52
蘇黃米蔡_ 北宋書法四家
- Jan 22 Fri 2010 03:34
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
- Jan 21 Thu 2010 03:27
包浩斯Bauhaus對全球設計界的意義
- Jan 18 Mon 2010 18:35
羅賽塔石碑
古埃及的文字初看非常像古代漢字的甲骨或金文,常常出現甚至形像完全寫實的蛇、貓頭鷹,容易使人誤會古埃及文也是象形文字。一八二二年,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J. F. Champolion, 1790~1832)依據現藏大英博物館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做研究,用上面並列的古希臘語與柯普特語(Coptic)第一次勘定了古埃及文字的字母,原來古埃及文也還是拼音文字。我們目前接觸到的世界文字,絕大多數是拼音文字,主要訴諸於聽覺。
- Jan 17 Sun 2010 23:20
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泛指所有在一個國家內之原有土地與自然資源已被部分或完全剝奪了的原住民後代,....這些族群包括南、北美洲大陸的印地安族群,愛斯基摩人、北歐土著、澳洲土著,及其他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等。』
- Jan 17 Sun 2010 22:59
台灣原住民族群被官方認定的共有幾族?原住民認定之看法?
- Jan 17 Sun 2010 17:37
文化觀光的永續發展
- Jan 16 Sat 2010 19:12
文化人類學"的宗教研究"
宗教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西方的航海與地理大發現,傳教與殖民統治,促進了宗教人類學的形成與早期發展。二次大戰以後,隨著殖民統治的結束,宗教人類學不得不發生轉變,這主要表現為從研究未開化民族的宗教到研究文明國家和發達社會的宗教,從研究的進化學派、社會學派、功能學派到現代的結構學派、象徵分析等學派,從靜態的研究到動態的研究,從局部的研究到綜合的研究,從實證的研究到哲理化的研究。
- Jan 16 Sat 2010 09:12
冷戰? 柏林圍牆的興建與倒塌的意義?
- Jan 16 Sat 2010 03:37
工業革命後的新帝國主義
- Jan 16 Sat 2010 02:59
工業革命後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社會主義(Socialism)產生,源自於對工業革命後產生的勞工階級弱勢處境的關注,是十九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思潮。為了改善勞工階級的工作及生活條件,追求更平等的社會,許多知識階層紛紛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改革社會的構想。以實踐手段歸納,社會主義可分為溫和型與激進型兩類。
- Jul 05 Sun 2009 14:10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11-十九世紀初的多變風格與嚴格的希臘恢復
- Jul 02 Thu 2009 11:01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10-現代性模糊時刻:歷史主義,文學,異國風的影響顯現
因此在1830年代的建築上發現令人擔憂的社會與美學處境。建築師相信所有工業時代之前所創造的(建築)一定比所有表達出他們時代個性的(建築)還要好。建築師的委託人缺乏對美的感受性而要以其他非美的特質來認同建築物。聯想他們能懂,其他特質也一樣被了解甚至可以核對:模仿正確性。自由與幻想風格演變成考古的正確性。這種情況被容取代了對倫理、美學與建築本質的學習。神學與文學也是。在由歷史知識工具全面清楚特徵化的十九世紀,建築學者同樣放棄美。這是一個十足是歷史主義的世紀。在建築系統建立的十八世紀之後,十九世紀出現令人驚訝的滿足於歷史存在與比較學的理論而專心於歷史研究。感謝勞動分工,建築像其他被工業接管的藝術、文字與科學領域,建築師只能從保存完好的歷史細節來描繪。難怪他們很少有時間也不渴望發展一個十九世紀的原創性風格。即使梭恩(Soane)與基利(Gilly),我們也要小心不要太高估他們的原創性與‘現代性’。梭恩確實處理過比自己的房子更為傳統的東西。他甚至有一些哥德的設計。基利詳細地畫出與出版西普魯士德國騎士最偉大的中世紀城堡。這些作品如繪畫般精美,基利花了許多時間在它們身上,在這裡的態度只是偏愛式的浪漫與愛國主義,對古物研究的追求至少是明顯的。加爾丁(Girtin)[1] 與泰納早期的水彩畫是非常相似的。他們(透過仍然是充滿創造力的浪漫主義傳統)是在十八世紀雅典、帕斯敦(Paestum)的優雅雕刻、大量十九世紀城堡考古與中世紀書籍之間的過渡。
- Feb 10 Tue 2009 00:37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9-現代性的掙扎
基利(Gilly)的小作品一樣也有這一面,他在柏林接受建築訓練卻從未接觸過義大利。然而他有機會前往能巴黎與倫敦見到勒度圈子的風格也有可能看過梭恩。其實影響力不應被誇大;在他走之前,他已經設計-留給我們見證他的天才的兩件傑作之一,可是只是有設計圖而從未付諸實行。首先是菲德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國家紀念館(1797) ,第二是表現清晰的歌德(Goethe)時期內涵的柏林國家劇院。沒有山牆的多利克廊柱是雄壯嚴謹的開頭;半圓窗是大革命的巴黎建築師喜用的母題,雖然是從英國引進,卻不斷在此茁壯。觀眾席的半圓柱-勒度貝桑松歌戲院(Besançon)的半圓柱-與立方舞台的對比富有功能表現性與審美上的宏偉。在此,我們再度接近新時代的新風格。
- Feb 09 Mon 2009 03:42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8 梭恩(Sir John Soane)-雜揉式的浪漫
- Feb 08 Sun 2009 05:17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7 勒度(Claude Nicolas Ledoux)-革命的理想實踐
- Feb 07 Sat 2009 17:37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6 布雷(Étienne-Louis Boullée)-柏拉圖式的偉大與永恆
- Feb 05 Thu 2009 00:25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5-羅馬的宏偉與狂想(法國)
- Jan 28 Wed 2009 02:15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4-反洛可可 (法國)
- Jan 28 Wed 2009 01:35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3-哥德元素
- Jan 09 Fri 2009 19:24
歐洲建築史綱第八章-2-建築考古研究的影響
波普(A. Pope)和肯特(W.Kent)[1](他們在成為建築師之前是畫家)也許崇拜洛漢,但是Twickenham[2](波普的花園)和Chiswick花園[3](肯特設計的花園)並沒有出現洛漢風景中平靜的安詳。這種感覺被再製之前,洛可可必須死亡。申斯頓(Shenstone)[4]1745年詩中的Leasowes[5]花園最早就明顯地以溫和曲線連同許多他樹立的紀念性設置與神廟取代早期風格表面上‘扭轉與扭動’,也讓他創造出令人喜愛的愁思感(feelings of pleasant melancholy )。在十八世紀中期偉大的造園者布朗(Lancelot Brown)(萬能布朗)[6]的廣大花園裡,有柔軟連綿的草皮、精心安排下散布的樹叢,還有蜿蜒的湖泊,改革了歐美的庭園藝術。這裡不再是洛可可了,它有哥德史密斯(Goldsmith)[7]《威克菲爾牧師》(Vicar of Wakefield)中溫和的單純與亞當(R. Adam)[8]建築中簡潔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