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伍德的花瓶
圖片來源:http://www.metmuseum.org/TOAH/HD/neoc_1/ho_09.194.7.htm
然而溫克爾曼對於希臘特質的確認仍然是文學性多過視覺性。他將希臘特質寄託於晚期希臘巴洛克洛可可的(希臘古典晚期與希臘化時期)望樓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1]與勞孔(the Laocoon)多過於其他任何古代雕像。希臘其他作品是否有震撼過他?這可能是。維吉伍德(J. Wedgwood)[2]說的希臘品味大概沒有很深入。維吉伍德複製的希臘五世紀花瓶被認為是伊特拉士坎(Etruscan)[3]時期的,甚至他的新工廠也叫作Stoke-on-Trent Etruria[4],但維吉伍德陶瓷風格是溫和與精緻的-是亞當式而不是希臘風格。但不可否認,這裡有成為希臘的渴望,對希臘推崇多於羅馬是考古出版的明顯趨勢,若不是在亞當(R. Adam),就在同時代史都瓦-‘雅典的’史都瓦身上;在北方國度對真實的希臘雕刻依樣畫葫蘆全部模仿;為北方的贊助者建立神廟。如果這不是真的希臘恢復,那,這會是什麼?但是,再一次,如果我們忽略有關連結、意圖與我們雙眼的單純使用,我們會看到風景花園裡如風景畫片斷般設置的多力克柱式亭子,如:史都瓦的多力克神廟這般優雅的景緻。園主同時在神廟附近加進哥德廢墟式的看守小屋。鄉村式的安排是湯姆森(James Thomson)[5]《四季》(the Seasons)詩中的記憶。1758年海格利公園(Hagley)內的多利克神廟則是歐州最早的多力克柱式恢復紀念性建築物。
史都瓦的多力克神廟
圖片來源:http://www.search.staffspasttrack.org.uk/engine/resource/default.asp?
resource=3285
海格利公園內的多利克神廟
圖片來源:http://www.archiseek.com/content/showthread.php?t=3901
海格利公園內的多力克(神廟)與哥德(看守小屋)建築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一種是真正的模仿另一種則是不是真正的模仿。接受古典教育的園主能留意到一種(古典建築),卻無法看到另一種(哥德建築)。建築師也是如此,就算是花園的興建者也能夠依照著1760年的柱式與古典建築的細節再造一個萬神殿(Pantheon)小模型或是沒有太多誤差的半毀羅馬水道。但關於早期哥德恢復的古代知識仍是缺乏的。如此當希臘與羅馬的複製趨向枯竭時,無窮的哥德安排-(修道院的)隱士單人小室、‘傘亭(umbrellos)’、偽遺跡以及其他怪異建築是天真迷人與令人輕快心情的哥德洛可可,跟亞當的(建築設計)一樣是古典洛可可的一種。
海格利公園的人造哥德堡壘廢墟
圖片來源:http://www.en.utexas.edu/Classes/Moore/index.htm
將哥德視為一種英國莊園風格應該歸功於華而普(H. Walpole)[6]著作中主張。他在倫敦近郊的草莓山莊在鑑賞家與所有歐洲建築學者的新生代間受到很大的注目。1750年,他所擴建的哥德化原創小屋在某方面是所有類似哥德品味的先趨,對於被我們視為是一位帕拉狄歐主義者與如畫花園拓荒者的肯特(W.Kent)來說更是如此。華而普堅持他的內部要有正確的細節。壁爐和牆壁面板是複製於中世紀墓碑與隔屏。他明確推崇的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哥德風格而是哥德的其他特質。他在1748到1750年的信件中談到哥德母題給予當代建築迷人神聖的哥德式和新奇的怪異氣氛。迷人與怪異的草莓山莊的確有著她如薄紙般的外部與鍍上扇型拱、花格窗以及美麗鏡面鑲版迴廊的內部。使用這種遊戲式哥德形式的比較接近戚本德(Chippendale)[7]中國家具的內涵,而不是華茲華斯(Wordsworth)[8]對維多利亞(時期)新哥德教堂的情感。華而普自己反對流行的中國風,但宏觀的角度來看1750年代的風格,中國拱橋風格、小型萬神殿與哥德遺跡都是一體的。事實上,我們甚至會發現亞當(R. Adam)熱衷於所有皮拉內西(Piranesi)[9]洛可可火焰般描寫的遺跡以及偶爾用溫和中世紀品味自己設計的宅邸。錢伯斯(W. Chambers)除了嚴守帕拉狄歐主義,我們也發現他的邱園(Kew garden)裡的中國塔(Pagoda) 。
華而普的草莓山莊 圖片來源:http://www.en.utexas.edu/Classes/Moore/gothic/gothGardImg1.htm 草莓山莊內部 圖片來源:http://www.en.utexas.edu/Classes/Moore/gothic/gothArch1.htm 邱園的中國塔 圖片來源:http://violesolo.blogbus.com/tag/garden/ [7] 戚本德(Chippendale Thomas,1718-1779),十八世紀英國傢俱設計師,受中國藝術影響,1754年出版《The 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書介紹哥德式及中國風傢俱。 [9] 皮拉內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20-1778),羅馬的銅版畫家。 邱園有最新穎多樣如同洛可可花園般狂妄的設置:除了中國塔(幸好保留下來)、Pan神廟、埃俄羅斯(Aeolus)神廟、Solitude神廟、太陽神廟、Bellona廟、勝利廟(a temple of Victory)(已經不存在)、孔廟(a house of Confucius)、羅馬劇場,傾頹的拱門(Ruined Arch)等。這些混合了土耳其、摩爾、哥德與中國的異國情調是伏爾泰(Voltaire)的《Zadig》[1]和《Babouc》[2]以及孟德斯鳩[3]《波斯人書簡》(Lettres Persanes, 1721)中複雜的洛可可雙重意義之一。事實上中國塔並沒有喚起太多浪漫主義的嚴肅思想。等到後來浪漫主義運動漸漸地被引入到造園時,就有許多之前流行的造園裝飾被認為不適宜而逐步消失。然而對華而普(H. Walpole)來說,草莓山莊一樣是具聯想性的。這是有點像是他(華而普)的《奧特 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4]書中的作風。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 )[5]的大廈,有大廳廊和巨塔的方特希爾修道院(Fonthill Abbey),這對貝克福德而言,有著他從殘存插圖中所能體會到開啟人們敬畏之心的黑暗中世紀特質。這古怪的百萬富翁似乎創造出某些真正的浪漫性。懷亞特(James Wyatt)[6]在1796年前建造方特希爾修道院(Fonthill Abbey)(已毀)。但在1772,年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7]已經為史特拉斯堡教堂[8]寫下讚嘆哥德精神的熱情文字。‘他升起像一種最莊嚴的神性,寬的木拱,有一千根大樹枝,百萬支脈,海沙般的葉子,向前方接近的榮光訴說著,他的主….全是形體化的,落入到最小的纖維,所有的目地為了整體。地面上如此堅固巨大的建築物輕盈地高聳入雲!全是那麼地細緻,為了永恆……停,弟兄,和辨認最深刻真實的感覺……加速壯大、狂野的德國靈魂……為了狂野的偉大,親愛的青年,別藉著現代口齒不清美的柔軟信條當娘們兒。’ 邱園中仿製拱門的遺跡 圖片來源:http://www.bluffton.edu/~sullivanm/england/london/kewgardens/kew3.html 邱園的埃俄羅斯神廟 圖片來源:http://www.qsov.com/UK2006/UK2006.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