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ssaie sur I'Architecture. Marc-Antoine Laugier.


圖片來源: http://www.usc.edu/dept/architecture/slide/ghirardo/CD2.html


 


在此,哥德風格不再是和洛可可、中國或印度風相同的範疇,它代表是真實、真誠與自然原始的-事實上這裡有很多是出自溫克爾曼的對希臘藝術的想法,只有部分是歌德(Goethe )自身的想法。在嚴肅的美學家與藝術家心中,希臘與哥德同樣是對於輕率浮誇的十八世紀的一種救贖。比英國更熱愛洛可可的法國出現更為激烈的反動。早在1750年代開始,建築的業餘愛好者勞吉葉(Laugier)[1]1753年出版的《論建築》書中序裡就提及: 給我們簡單與自然柯欽(C.N.Cochin)[2]-一個成功的銅版畫家-在1754年十二月出版的《法藍西信使》(Mercure de France)雜誌中令人陶醉的給金匠師們忠告不要再製造S曲線和其他巴洛克造型’”,宣揚只有正確角度能夠產生好的效果


 


 


法國第一個轉向更為古典形式的偉大建築師是卡布里葉(J. Gabriel)[3]。他從未前往義大利,但他必定是十七世紀法國建築師最古典的例子-類似帕拉狄歐與英國古典恢復者瓊斯(Inigo Jones)[4]造就他的成熟風格。卡布里葉是法王(路易十五)的首席建築師,最重要作品是開始建於1751年的軍事學校(École Militaire)1757年在協和廣場北側的兩棟建築物與1762年開始建造的凡爾賽花園。在這裡面並沒有什麼革新之處。軍事學校的樓梯間是源自蒙薩(Mansart)[5]布洛瓦堡(Blois)的樓梯間,在洛可可精緻優雅背後,淺花格鑲版的拱與堅固的銅製扶手明確賦予人鼓舞的力量。卡布里葉(J. Gabriel)所有建築中的石頭都是精緻的。協和廣場建築立面第一層有涼廊(loggias),這種設計在佩侯(Perrault)[6]的羅浮宮東立面已經使用過小提亞儂宮(the Petit Trianon)裡沒有弧線或圓拱也沒有山牆(屋頂平平的),是外部稍微加上極嚴謹裝飾的小立方體,十分可觀。


 



卡布里葉的軍事學校


http://image40.webshots.com/41/8/14/10/331781410sBLJcH_fs.jpg


 



協和廣場北側的建築


圖片來源:http://www.passion-histoire.net/viewtopic.php?f=60&t=16186


 



布洛瓦堡(Blois)的樓梯間


圖片來源:http://www.paris-architecture.info/LOIRE/LOI-005.htm


 



羅浮宮東立面


圖片來源:http://www.pitt.edu/~tokerism/0040/0130Louvre-e.facade.jpg


 


 


小提亞儂宮(the Petit Trianon)


圖片來源:http://cache.daylife.com/imageserve/05GAaUT4Isgr9/610x.jpg


小提亞儂宮(the Petit Trianon)


圖片來源:http://www.montres-de-luxe.com/photo/1001177-1253060.jpg


 


已經有人說小提亞儂宮顯然是受到英國帕拉狄歐建築影響,但很少範本與細節可以佐證這種假設。英國對凡爾賽的影響是比較慢的,兩者都是從帕拉狄歐而來-大約在1770年,米克(R.Mique)[7]的皇后修道院(Couvent de la Reine)裡如畫花園裝飾的更重要題材-大約在1777年一間獻給丘比特的單廊圓形建築,瑪莉王后(Marie Antoinette)著名的小村莊(Hameau),米克於1781年再次建造一個偽諾曼莊園。當時富裕的巴黎一樣熱衷於英式花園,最特別的愛好者是貝朗傑(F.Belanger)[8]1770年代展現在巴加泰爾花園(Bagatelle)[9]與瘋狂聖詹姆斯(Folie St James)[10]。盧梭(Rousseau)[11]安曼農維拉(Ermenonville)[12]也在此時誕生。一封關於愛好英式花園的信件已於1775年出版。接近貝朗傑與風景式花園的-很特別的的是[13]一位畫家-羅伯特(Hubert Robert)[14](1775年活躍於凡爾賽,似乎也設計過黑茲花園(Désert de Retz)[15]。他得寵於龐畢度夫人(Pampadour)的弟弟(協會總監,自己也曾被姊姊送去羅馬四年),成為被保護人前往羅馬。他謹記著柯欽(C.N.Cochin)的懇求與蘇芙洛(J. G. Soufflot)[16]展開旅程,尋找更嚴謹與古典的紀念性風格。



 



瑪莉王后的村莊


圖片來源:http://farm1.static.flickr.com/50/131099452_44f1aaed9a.jpg?v=0


 



巴加泰爾花園(Bagatelle)


http://www.gardenvisit.com/garden/jardin_bagatelle


 



安曼農維拉(Ermenonville)


圖片來源:http://www.gardenvisit.com/



羅伯特(Hubert Robert)的畫作


圖片來源:http://www.metmuseum.org/Imageshare/ep/regular/ep17.190.29.R.jpg


 


 



黑茲花園


圖片來源:http://www.michaelkenna.net/html/books/desert/39.html


 


蘇芙洛是卡布里葉(J. Gabriel)之後法國最偉大的建築師。他最重要作品是1755-92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稱做萬神殿聖珍妮維教堂(Ste Genevieve)對法國來說,這的確是革命性設計,甚至對英國來說也是少有。教堂清楚地依據列恩(C.Wren)的聖保羅教堂圓頂證明蘇芙洛已知道也認同英國建築,希臘大十字建築圓筒上光輝的圓頂被地面上十字交(crossing)間隔的列柱所升起。較低的頂覆蓋住四個臂,這很像過去的拜占庭諸聖教堂(Holy Apostles)[17]Périgueux教堂[18]與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以及1460年斯福爾扎紀念章上 (Sforza Medal[19])的小禮拜堂設計。但不同的是,之前教堂的圓頂都是架在牆上或壁柱上,蘇芙洛則選擇用柱子取代形成古典柱廊頂部,除了主要圓頂下方的轉角是以細三角壁柱來支撐,其餘下方都是流動感的柱子。後來這裡被擴建填滿加上外部窗戶,這確實減少蘇芙洛當初所要創造出教堂輕盈明亮感的程度。嚴謹規則結合紀念性羅馬的輕盈感是蘇芙洛最原創的貢獻。



圖片來源:http://www.uic.edu/depts/ahaa/classes/ah111/L26/26-30.jpg



聖珍妮維教堂(Ste Genevieve)


圖片來源:http://www.paris-move.com/a-voir-absolument-dedicated.php?id=7


 


斯福爾扎紀念章上的小禮拜堂設計


圖片來源:http://www.marcomalatesta.net/costruzione-del-castello-e-tempio.php


 


相信這和亞當(R. Adam)同時在英國發展的東西是一致的,但亞當憑直覺展開他的模型,蘇芙洛則是用考據周詳的理論,但這些理論難中理解與含糊不清的部份卻招人議論。勞吉葉(Laugier)和其他人已經指控壁柱上的半露壁柱是不自然的-他們指的是像巴洛克建築中出現的例子,根據希臘前例,以柱子代替(壁柱)是自然也是正確的。同時柱子是較細的支撐,並且能提供令人滿意的承載,這是更為合理的解決方案。而哥德教堂被認為是用最少建材而有最大承載的最佳模範,1762蘇芙洛確實說過:想要一種將希臘柱式結合某些在哥德建築中所推崇的輕盈性。晚幾年佩洛(Perronnet)[20]-著名工程學校的主任說:萬神殿站在古代偉大建築與稍晚哥德建築之間,如此感覺十八世紀中期的法國出現過哥德恢復。但英國的哥德恢復是自我的喚醒,法國則是結構性的,事實上如此純粹的結構性使得哥德恢復在當時的法國尚未被關注。








[1] 勞吉葉(Abbe Marc-Antoine Laugier,1711-1769),法國建築理論者,他在1753年「論建築」一書中規劃出一個整體建築,主張回到原始哥徳結構基礎,簡單的柱間與透空,表現單純結構功能與美學。




[2] 柯欽(Charles Nicolas Cochin 1715-1790),法國銅版畫家。




[3] 卡布里葉(Ange-Jacques Gabriel,1698-1782),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師。




[4] 瓊斯(Inigo Jones,1573-1652),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舞臺設計及建築師,建築受帕拉狄歐風格影響。




[5] 蒙薩(François Mansart,1598-1666),法國建築師。




[6] 佩侯(Claude Perrault ,1613-88),法國業餘建築師,本來是醫師。




[7] 米克(Richard Mique ,1728-1794),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築師、設計師與工程師。




[8] 貝朗傑(François -Joseph Belanger ,1744 - 1818),法國造園師,三度到英國,推崇並學習錢伯斯、肯特。




[9] 巴黎西郊的一個中英式花園Anglo-Chinese garden




[10] 花園名。法文folie式花園中提供娛樂的精緻居所,通常建在都市近郊。




[11]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12] 盧梭埋葬在巴黎的東北的愛爾莽濃鎮(Ermenonville)的盧梭園。




[13] 此對粗體字Outline6th 沒有而下面內容為6th 原有的內容為‘and the furnishings to go with them:


a whole round house in the form of a broken column in the Désert de Retz (or the Monville;1771), a rather inadequately Chinese Pagoda at Chanteloup (1775-8)and so on; and nothing could be more telling than the fact that such anglicizing estates were called folies or follies. It is typical of the French situation of these years , and corresponds to that in England , that the most brilliant landscape designer .’




[14] 羅伯特(Hubert Robert,1733-1808),法國畫家。




[15] 法國的巴黎西邊的盎格魯-中國風花園(Anglo-Chinese garden)"désert" 一詞係指一個無人居住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此花園原來有四十公頃,遍植從世界各地蒐羅的奇花異草。在一九三○年代時,此花園被當作牧場,產銷牛奶,花園就此荒蕪,許多景點的建築,特別是中國屋已毀。




[16] 蘇芙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1713-1780)法國偉大的新古典建築師,在義大利受古典訓練




[17] 這座拜占庭式教堂位於希臘的得撒洛尼(Thessalonica) 




[18] 法國境內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十二世紀中期。




[19] 斯福爾扎(Sforza)家族為文藝復興時期米蘭的統治者。




[20] 佩洛(Jean-Rodolphe Perronnet 1708-1794),法國工程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